凤凰艺术 | 拆解、重构、跨界、回归,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超越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11月26日,2019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在浙江美术馆举行开幕式。展览由施慧担任艺术总监,冯博一任主策展人,王晓松、刘钢、黄燕、金泽韻担任联合策展人。来自全球六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位/组艺术家的78件/组作品受邀参展。展览由浙江美术馆的主题展“交融的间隔”、“无边的抽离”、“逾界的纠缠”、“第二皮肤”、“工作坊”,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物超所值”,以及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平行展“尹秀珍:七天”,三个展区、七个单元构成。通过数字影像、互动装置等呈现方式,为公众开启了一个意蕴丰富的”织造者”的精神世界。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和评论报道。
早在1942年,在为纽约一个超现实主义展做的展厅设计中,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选择了柔软的线性材料——一种被用作火药棉的绳子。一英里长的绳子被随意拉扯,占据了整个空间,仿佛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将展厅空间与其中的作品联结在一起。如今,这一“游戏之作”被视为一颗重要的“种子”,尤其对于当代纤维艺术而言,它预示了几个极为重要的特征:延展与占领、介入与互动、场域特定性(Site-specific)、暂时性。事实上,也正是这些要素, 激发了纤维艺术在当代公共领域的可能性。—任倢《公共艺术》2018.01
▲ 参展艺术家代表尹秀珍发言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作为专项性的展览,从最初的发展到如今的“跨界”,已然有了不一样的构想走向,纤维作为一种最古老之一的材质,在年轻的当代艺术语境下发展和创作是否对现今的社会也有着不同的启示意义?事实上,杭州作为丝绸之府,桑蚕之都,从纤维艺术上追溯起来历史非常悠远,选择在这座城市举办这样独特的专项性展览也再一次使得大众对纤维艺术的原本定义发生转变。就像是本届纤维艺术三年展的作品一样:用纤维艺术的方式或说编织等手段进行当代艺术创作,艺术家们更多的用编织表达观念,已然变成了完全独立的一种艺术创作。同时因为更“当代”的策展人冯博一的加入也使整个展览的呈现更多的偏向于更成熟独立的综合性三年展。
▲ 展览现场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持续举行也更能让公众发现,原来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材料可以变为艺术品,也许也会吸引更多艺术家通过运用纤维材质来进入到艺术创作中来。那么,当再次回到这届三年展的主题“无界之归”来说,“无界”意指什么?真正需要探讨的又是怎样的命题?我们又该如何去看这个年轻又独特的纤维艺术三年展?
透过“纤维”材料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 N.S.哈沙作品
不同于印度艺术家的中国艺术家应歆珣用高级的天鹅绒作为了她作品中的主要材质,通过用天鹅绒材质包裹住了一些日常用品、食物甚至是“仿人体”来对整个景观社会提出疑问:“人类所表现出来的都是真实的吗?”由于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的审美逐渐变得趋于“畸形”,发在社交网络的照片总是有着厚厚的滤镜、美颜,而一些日常用品也总是会包装成非常精美的外型才会畅销……在这些隐形的意识形态驱动下,经过过度包装的世界透露着一种“虚假”与“真实”之间不断摇摆的荒诞性。艺术家用精美高级的天鹅绒将外形土气的土豆、破旧的相框包裹起来后也变得美好。“天鹅绒”此时所承载的语义随着这种变化似乎也扮演着对于“美好”定义的一种虚幻。
计文于与朱卫兵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物世界,他们将布做的玩偶隐化成人类,它们被摆成了各种样式,聚餐、爬山、过河以及被真正的掌控者来观赏……在这个真实又荒谬的世界中,每个人是不是都是一枚棋子?寻求真理实现理想的终点又是否真的是想象中的结果?艺术家林仪在子母带的子带上循环反复地绣上“这里什么都没有”,在用母带将绣好的文字一遍遍的摩擦,最终形成一片凌乱的痕迹,而本来的“这里什么都没有”也隐示着语言的“无用”性,人在进化本源甚至是世界形成之前,语言是不存在的,也许语言仅仅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会有不同颜色的山丘,秘鲁就是其中之一。来自秘鲁的艺术家卡罗莱纳·埃斯特拉达用纺织纤维编织成了七彩图样,这实际上也是呈现出来另类的“七色山”,七色山的变化也可看作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征兆,而由于秘鲁在气候变化方面是世界上最脆弱的国家之一,秘鲁在过去四十年中一般的冰川已经消失不见,通过这些颜色的视觉冲击,我们不禁要通过这些古老的材质中表现的颜色中来思考,千年之后自然中的彩色会不会被污染和融化?
“如果说纤维艺术作品只是简单的被看作用纤维制成的艺术客体,并融合或不融合其他的材料,这样的认识在今天已经让我们无法满足。它为了当代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为它在质问,打断或挑衅着。”(Yvette Jaggi)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的艺术发展的趋势中,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艺术对于日常的批判功能始终是在68学潮后一直被讨论的议题。透过“纤维艺术”的批判也越发感觉到本届纤维艺术三年展确实不在强调回归“材质”本身,而是透过材质,我们还能看到些什么?
丝线交织与关系相绕
此次纤维艺术展中有太多的惊喜和期待,在纤维展开幕前日本艺术家盐田千春征集了杭州市民们一些带有祝福语和祈愿的信纸。人类的情感是复杂而又迷人的,北岛的诗说“生活”即“网”,时间就像一个织网者,密密织织,反反复复,将人们的情感、记忆、祈愿、遗憾编织进一个找不见起点、摸不透终点的网中。这张网看似一动不动,凝固在生命的角落,但其实它悄悄地生成,暗暗地滋长,默默地与旁人的网勾连,直到网中人沉沉睡去,路过它的旁人仍可以将它当作一处了解他人、感悟生命的遗迹。盐田千春就是将这张大网编织成了实物,一根根红线既代表着人与人、人与事物、人与世界之间的连线,代表着复杂又密切的关系网,同时也像是人身上的血管一样,交错复杂。观者进入展厅后,因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对心灵也是更深层的提问与安慰。而作品中一张张祈愿信也像是人类心灵中最美好柔软的心思与这些吉祥的红线中互相缠绕……
▲ 无题 上野真知子 不锈钢丝、尼龙线、楮皮
同样来自日本的艺术家上野真知子也编织了数张巨大的“网”,但是与盐田千春不同的是,上野真知子的网是开放、透明、薄雾状的网,是一张更具有自然性的网。艺术家通过捕捉艺术创作的元素来创作,将含有不锈钢细丝体量更大的作品与单丝连到一起,在不经意间捕捉到光线感受自然与人类之间的情感。
▲ 邢丹文作品
▲ 听妈妈的话 张克端 100cm×100cm 校服、棉线
▲ 向父亲诉说 张克端 本白棉布,本白棉线 152×195
而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里,一进展厅,数十双倒挂在天花板上的鞋吸引了人的目光,尹秀珍认为鞋同人的经历、记忆、印痕和审美观都息息相关,每双鞋被一条长长的“腿”所相接,像是被拉伸的“肉身”继续生长着。鞋与人体即是一种自我的羁绊,但同时又像是他者的束缚。这是否也是物质与人体的另种交织关系?
“纤维”成为了人类的第二层保护层
▲ 马可作品现场
而服装背后的宗教性和政治性也随之在增加,服装再不仅仅只是人的日常必需品,有时也可表现对自然、对社会、对科学的一种回应。本届纤维艺术三年展对服装设计师的选择也更多的响应了此次主题“无界之归”,中国服装设计师马可通过唤起对“土地”的记忆来呼吁人们更多的去关注大地、关注自然。地球始终在无止尽的给予人类一切,可是人类呢?归还给地球的又有多少?这些厚重而质朴的服装穿在稻草人身上,而稻草人脚下踩着的是我们的“大地之土”,整个空间透露着朝圣般的感觉,行进中的人们在最开头的“大地之母”的怀抱下一点一点的勇敢前进。
如果说马可是回归自然本质,那么这位同为服装设计师的参展艺术家艾里斯·范·荷本就是超脱肉眼可见的自然来进行创作。她将我们生物圈的共生循环交织在空气、陆地和海洋中,她重新审视了这些肉眼不可见的气体和日常必需的水的结构和特性。她的作品充满了未来主义的色彩。她大胆探索合成生物学以及有机和无极物质交错而诞生的全新领域,打破空间的界限,更是依靠特殊材质所折射的视觉效果,打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服装世界。
不同于上文提到的设计师的艺术家徐维静,她以皮肤为载体、探索对人类感官生态学技术演化的思考,通过探索可穿戴设备的方式,将皮肤的功能扩展到感应电磁场,并将该信息转换为触觉的可能性。在她们的设计中,我们看到了属于“纤维”的美,同时也看到了属于“纤维”的可超越性。
纤维艺术不再是服务于服装的使用,而是回归到艺术的本质。也许会有人认为纤维的形式美学成为了温和且无害的装饰,构成了艺术市场中重要的消费品。但如果是这样,我们还如何讨论纤维的艺术?而社会介入性艺术同样模糊了材质性和形式性,纤维艺术也逐渐存在了一些滑向政治性或社会运动的危险,那么纤维艺术到底如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关系?它最终会影响日常吗?当我们抛去对纤维艺术的定向认知思维后,那么什么才是纤维艺术?又该如何去创作和探索?
对话“凤凰艺术”
凤凰艺术 x 施慧
(为了方便阅读,以下“凤凰艺术”简称"Q")
▲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艺术总监施慧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施慧:今年已经是第三届了,第一届的时候是想给大家介绍纤维艺术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艺术,所以是从一个比较宽泛的角度来呈现的,包括纤维艺术前期发展的状态,在六七十年代是怎样一个状态,到今天又是怎样一个状态。所以在第一届时我们更多的是多维角度的介绍。
第二届我们从纤维艺术的本源重新进行梳理、反思,从本源开始进一步探讨今天纤维艺术的发展,第二届的主题叫“我织我在”,人与织物有着与身俱来的关系,所以主要探讨的是纤维艺术与人类生存、与社会文明、与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多维思考。
今年是第三届,这届我们的主题是“无界之归”,我们根据这些年纤维艺术的发展趋势,它更趋于一种多元语境的表达,这个多元语境带来了纤维艺术的样式和表现语言的多种转换,在这种转换过程中纤维艺术不断地在跨越自己的边界,在跨越的同时又在不断的反思和回归,在这个回归中,我们能看到很多艺术家的思考,拆解、重构、盘回、超越,形成一种无边的交织,这种交织引导出了我们今天“无界之归”这样一个主题。
接下来纤维艺术展的方向可能会趋于更深入的探索,我们也会形成不同单元主题的深入和探索,也可能会形成一个单元性或专题类的探讨。以这样的一种探讨来继续进行我们对整个纤维艺术在当代艺术中创作中的研究性以及创造性。
Q:您们每届邀请策展人时风格其实不大相同,请问您们在选择策展人的方向是什么?同时因为是纤维艺术展,所以更多的女性艺术家表现的会更充分一些,请问您们也有这样的考量吗?
施慧:其实在国内做纤维艺术展还是有一定困难的,纤维艺术在国内其实并没有被太多的普及和了解,以前在艺术界,纤维艺术都归于设计类,所以在艺术领域中很多的策展人和评论家对这一块的关注不是太多。
我们这次为什么请冯博一老师,是因为冯老师在2009年时就已经关注我们的纤维艺术了,在2009年他为我们在何香凝美术馆做了一个“第五空间:纤维艺术展“,那次展览的策展人就是冯博一老师,所以这次邀请也是基于之前与冯老师曾经合作的基础上来选择的。
在今后的展览中,选择策展人仍然是我们比较困难的地方,我们也在考虑接下来的展览可能更多的会从年轻策展人中来选择,看有哪些年轻策展人对我们纤维的主题有兴趣,纤维艺术展不是一个综合性大展,它属于一个专项的展览,所以我们期待在与年轻的策展团队合作的过程中能够使他们产生对纤维艺术的兴趣,有更多的关注和研究,这对我们纤维艺术今后的发展来说也将是一种更有利的推动。
凤凰艺术 x 冯博一
(为了方便阅读,以下“凤凰艺术”简称"Q")
▲ 策展人冯博一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冯博一:纤维艺术三年展这已经是第三届了,在2013年和2016年已经做过两届了,今年第三届我作为主策展人,展览的内容和结构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我们需要通过此次展览这种三年展的方式,来反映出近三年内在纤维艺术创作领域方面上的基本生态和最新进展、变化,这个是这次展览的主要内容之一。第二,我们此次更多强调的是用纤维艺术这种方式来介入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第三,我们这次更注重纤维艺术与新媒体、高科技等的结合,而这三个方面基本构成了这次展览的主要内容。此次我们分为六个单元,加上艺术家尹秀珍的个展也就算是包含了七个单元,在这几个单元中我们将这些来自十八个国家/地区的40位艺术家的78件/组作品在三个展厅内同时开幕,我们也是围绕着这样三个方面的展览基本结构来展开的。
Q:此次的展览分为不同的单元来策划,那这次在策展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吗?
冯博一:这次展览中其实有一个特别纠缠的过程,因为我们策展团队除了我们内部之间的配合,还要面对三个承办机构和40位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代理机构,同时又涉及到18个国家和地区,所以在这种纠结的过程中,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还是很好的,这说明我们此次团队的整个的配合还是不错的。因为有前两届的基础,再加上主要创办人施慧老师的帮助,所以整个过程来说还算很顺利的开幕。而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像编织、像缝合一样的为一个共同的展览来合作、交流工作,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Q:您在艺术家的选择上有什么考量?因为我们发现此次展览中有服装设计师,同时女性艺术家占的比例相比来说也较大。
冯博一:关于参展艺术家,这个规模要根据经费和展览场地来安排的,我们这次除了有一些一直在利用传统纤维艺术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之外,也考虑到一些不同国家和地区,比如这次像南美的秘鲁、阿根廷,原来我们在展览中邀请不太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这次展览也都邀请来参展了,所以应该是来自五大洲的参展艺术家。 同时我们也考虑了一些比较年轻的艺术家,因为做纤维艺术的艺术家来说,女性对纤维艺术其实会更有灵感,这也是女性艺术家在这类型上比较偏多的情况,前两届其实也是有这样的问题,但我还是希望将纤维艺术置放在当代艺术系统中来呈现,而不仅仅只是纤维艺术本身。因为时代的变化太快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和媒介的方式也变得非常的宽泛,如果再局限于一个纤维艺术本身来说,那么可能就没那么有意义了,所以我认为不管是纤维艺术还是整个当代艺术来说都应该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化。
凤凰艺术 x 马可
(为了方便阅读,以下“凤凰艺术”简称"Q")
Q:您此次为何选择这组作品来参展?您能讲讲作品本身吗?
马可:服装其实就是纤维的艺术,一直以来纤维是离我们身体最近的一层物质,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从事任何的职业,每个人从出生到最后离开这个世界,都会有一件衣服来呵护着你的身体,服装是与人特别亲近的事物。
这次受纤维展的参展邀请,我带来的这系列作品叫《土地》,这是2007年第一次应邀参加巴黎时装周、也是创建了“无用”品牌后的第一组作品。这组作品中所蕴含的是人类与土地间非常亲密的关系。作品全部采用手工制作,现场的观众们可以看到很多服装都是手织布的,一针一线都是手工缝制,最后再用纯天然的植物染色完成,这里充满了土地和人类之间密不可分的、与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深厚的情感。
马可:因为场地限制,这次参展我只带来了13套服装,实际上《土地》这个系列一共有27套服装,作品主题叫《土地》,展厅比较靠后的独立的那件叫“大地之母”,代表着一种自然的力量,因为人类的母亲就是大自然,是地球,我们所有生命万物都是大自然赋予的,而旁边的这一群行进中的人象征的是我们人类。 现在我们面对的这个时代,已经到了真正要静下心来去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的时候,因为在工业革命以来的两百多年间,人类向自然索取的已经非常非常多了,甚至很多自然资源已经濒临匮乏,但我们人类真正回馈给土地的实在是非常有限,所以我想通过这个作品唤醒大家去思考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怎样去善待土地,去善待自然。
展览信息
(凤凰艺术 杭州报道 拍摄/剪辑/配音/缪越 采访/撰文/责编/姚钰琛)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这么好的新展览 点图去看看?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